当下,舆论格局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给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移动终端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猎奇、围观、消费娱乐心理被不断放大、满足。各种碎片化且掺杂着“星”“腥”“性”的内容涌向公众,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片面、虚幻、扭曲的现实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影视创作所具备的教育、引导与塑造功能亟须发扬,创作者应当在坚守弘扬主旋律这一创作核心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环境的新特点进行内容生产,既呈现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也关注当下中国人追逐梦想、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更要放眼全球,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提出中国答案,为观众带来深刻而严肃的思想启迪与人生感悟。
1.革命历史故事:贴近市场,拉近观众心理距离
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的历程错综复杂,充满着不为人知的曲折和艰辛,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和表现角度。所以,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一直是国产影视剧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日益繁荣,生产运营水平稳步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迎来了空前繁荣,创作者们纷纷在类型化生产、商业化制作、产业化运营等方面下功夫,用市场力量进一步推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展。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召集187位明星参演,用“在电影院里数星星”的话题效应助力作品传播,创造了4.3亿元的票房奇迹,形成了主旋律宣传与市场化营销、商业化制作相结合的新模式。从此以后,“数星星”成了该系列电影的标配——《建党伟业》参与的明星更多,场面更宏大,人物刻画更细腻,他们用精湛的演技深度解答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建军大业》则尝试起用“新鲜血液”饰演处于历史舞台中央的青年英雄,将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与崇高信仰的价值传递有机融合,拉近了革命历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不止于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尝试凭借高知名度演员开拓市场空间的同时,还不断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和观念突破。宁海强执导的电影《勇士》借鉴类型创作的思路,融入大量动作元素,既呈现了密林作战、断崖作战、河谷作战、泅渡作战等热血激燃的战斗场面,又塑造了一批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实现了类型片与题材的巧妙融合。类似的还有电影《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古田军号》《八子》,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用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赋予革命历史故事以新的艺术生命,通过紧张情节和丰富细节让博大情怀落在实处,在商业化层面显出成效。
2.现实题材:深切回应火热的现实生活
影视作品理应通过精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潜移默化地走进广大观众的情感深处,浸润他们的心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部分创作者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对作品的定位仍停留在“观念的传声筒”层面,主题先行、题材陈旧、剧情高悬等问题层出不穷。即便某些作品拥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也往往因表现手法、选材内容无法契合新时代观众的观赏需求,而难以被市场所接纳。
因此,影视创作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时代性,聚焦真实的社会现实、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艺术地呈现中国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运用强情节的剧情设置、生动丰满的人物塑造、明快紧凑的叙事风格,使为家国事业奋斗的伟大情怀深入人心;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小见大,用点带面,从三个典型人物个人命运的起伏,管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三种不同经济形态的历史沉浮,将人物选择与情节发展相互交织,按照真实性原则写出情感和人性,写活人物,甚至写出时代,契合了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越发严苛的审美诉求。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说,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由于刻画的是平凡人形象、流露的是普通人情感、表达的是个体与国家间的休戚与共,因而更容易被接受。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少年派》,以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样态。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实际却与整个时代图景相关联、相呼应——观众对苏明玉、林大为形象的推崇反映了当下国人拼搏奋斗、热爱生活的普遍心理,围绕苏大强养老问题,林妙妙教育话题的讨论则反映了国人对养老、教育问题的思考。针对这些大众普遍关切的领域和问题,影视作品用智慧的方式做出了解答,给出了方向,让观众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反思生活,从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国际传播:现代包容的中国形象不应“缺席”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成长”中的大国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为之瞩目。因此,在面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作品构建和平守卫者、发展促进者的形象,成为影视从业者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段时间以来,出口海外的中国影视剧题材比较单一,主要局限在历史题材。而受到海外市场青睐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大多数聚焦于武侠功夫、神魔玄幻领域。有的作品架空历史,悬浮于现实之上,充斥着视效炫技、权谋算计、暴力杀戮,将侠义精神、家国情怀等主流价值的传达遮蔽或带偏,反而加深了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猎奇心理。
要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一个现代包容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当代中国形象在影视海外传播中是不应“缺席”的。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走出去领域捷报频传。《战狼Ⅱ》《红海行动》等军事动作影片燃情海外电影市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上映时出现座无虚席、场场爆满的景象;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创造了蒙古国家台的收视新高,主题曲《爱到底》被当地民众广为传唱;都市爱情剧《欢乐颂》、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白夜追凶》登陆欧美市场……诸多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讲述新时期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昂扬向上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在海外主流平台播出后大受欢迎,让世界观众看到了符合时代特征和现实状况的国家形象。
尤其是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更具开创性意义。科幻题材是人类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展开的艺术想象,它看似远离生活,实则承载着人们对世界、对国家、对自己的认识和期待。《流浪地球》通过一个人类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向各国受众传达中国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努力的乐观精神,阐释中华文化中对故土家园饱含深情的人文情怀,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式表达。这部给人类未来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中国答案的作品,获得海外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为影视传播中国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我们所弘扬的时代主题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就会形成亿万人民共同前进与奋斗的合力,凝聚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争取国际话语权、赢得世界尊重和认可的能量。在这一过程中,影视作品作为具有教育、引导与塑造功能的文艺创作,需要不断挖掘并发挥出其巨大的推动力。
购买新课程
+20 明狮币
每日网页登陆
+5 明狮币
课程提问
+10 明狮币
发布信息&评论
+5 明狮币
明狮交流群
明狮交流群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明狮网评论发布协议